王道和霸道有什么本质区别?为什么古代君王都选择了“霸道”呢?

而孟子说:“ 以力假仁者霸,霸必有大国。以德行仁者王,王不待大”。简单来说就是:王者以德、霸者以力。孟子非常简短和精练地表达了儒家思想对于王道和霸道的差异。王者是仁德让天下人信服和归顺,而霸者是以武力胁迫让天下人归顺。而且孟子还举了个说明,他说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、周文王凭借一百里的土地,最终实现了称王,就是以仁德来团建小势力,逐渐获得威望,最后称王的故事。
之所以有王道和霸道思想,其实和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,王道的思想其实是来源于周朝先祖们的治国思想,当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周王朝,“礼乐”文化是核心,各个诸侯国相处和睦其乐融融,并不需要兵戎相见,所以有句话叫“内圣而外王”,讲的是以仁德服人,就像孟子说的“王者以德”。而在战乱的春秋战国,人性的邪恶,充分地展现了出来,这个时候再和人们谈以德服人,就很少人能真正相信,更不用说施行仁政。这也是为什么孟子和孔子的儒家思想,在春秋战国时期,很少有君主能真的践行的原因。
而法家奉行的霸道则不一样,他看到了人性恶的一面,所以法家霸道,讲究赏罚分明,只能有战功就能获得封赏。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大行其道,商鞅、韩非子就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,法家思想为秦国的强大,灭六国,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。但霸道思想也有局限性,因为其他人并不是真的信服,所以当霸主的势力衰落,或者民众开始反抗的时候,就很容易出现朝代更迭,比如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,秦朝短短14年就亡国了,就是例证。除了历史背景,王道和霸道在人性出发点上也是完全不一样的。王道相信,人性向善,所以,需要扶持楷模和圣人,弘扬人性善的一面;霸道相信,人性本恶,所以,需要加以武力挟持,遏制人性恶的一面。
王道和霸道的区别,简单总结起来,就是八个字:王者以德、霸者以力。
王道和霸道的区别,简单总结起来,就是八个字:王者以德、霸者以力。
接下来,我们继续分享这一篇里面,孟子关于儒家道德观的思想。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:仁、义、礼、智。孟子说“仁、义、礼、智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。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,即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。孟子认为,仁、义、礼、智四者之中,仁、义最为重要。仁、义的基础是孝、悌,而孝、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。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奉行仁义,那么社会稳定和天下统一就有希望了。
“仁义”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。孟子说“ 仁则荣,不仁则辱。今恶辱而居不仁,是犹恶湿而居下也。”意思是说,行仁德,就可以获得荣耀,不仁德就会招来耻辱。但是现在的君主厌恶耻辱,却又不施行仁政,这就好像厌恶潮湿,却又要呆在低洼潮湿的地方一样。所以,孟子说“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”,意思是说,福祸其实都是自己造成。
那为什么需要仁义呢?孟子说,每个人都有四端,即“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”,每个人都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,看到别人小孩掉入水井,都会出现惊恐怜悯之心。恻隐之心会让我们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,先王就是有了恻隐之心,才制定了不让别人受苦的政策。怜悯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,怜悯之心是仁德的开端;谦让之心是守礼的开端;羞耻之心是义行的开端;是非之心是明智的开端。这四端就像一个国家的四只脚和一个人的四肢一样,缺一不可。
那为什么人有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品质呢?其实这四种道德品质,都是“善”的行为实践,或者说“善”的具体表现,儒家的思想的出发点是善。在儒家思想中,“仁义礼智”是四种善,而“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”四端正是这四种善的行为实践。而儒家思想这里的“善”,其实不仅仅是“善良”的意思,其实是一种本真的自我,跟王阳明的心学中的“良知”是类似的,孟子说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。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”,王阳明的良知就来自于这里。善和良知是人的一种本能,不需要经过思考就可以触发的,这才是儒家思想中真正推崇的善。也是一种不带任何目的的本能的善,这其实和康德道德观里面的“善的意志”是类似的,是一种自发的善。
孟子也把善定义为最高的道德追求和标准。儒家经典《大学》的第一句话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孟子说:“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”,君子最高的标准就是与人为善,和别人真诚地相处。为什么孟子要说“与人为善”而不是自己本来就善呢?其实,儒家思想是讲一种社会关系的伦理哲学,孟子在这里多次提到“孝悌忠信”,孝是和父母的关系、悌是和兄弟姐妹的关系、忠是对上下级的关系、信是对朋友的关系,其实都是讲与别人的关系的。所以,儒家思想的善,其实也是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特质。所以,孟子说:“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”。
好了,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,如果喜欢我的内容,请关注小播读书,我们下一篇文章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